颐和园教学反思

时间:2024-09-10 12:24:05
颐和园教学反思15篇

颐和园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颐和园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颐和园教学反思1

(一) 词块教学

每次教课文,我最头痛的是怎么教生字词,每次都是用ppt把字词列出来,再让学生读,这样不仅枯燥,而且有点像走过场,形式化,我觉得效果并不好,。在教《白公鹅》一课时,我尝试根据课文内容,利用课文的词句编成一个简短的文段,文段中包含了要学的生字词。在教学时,把文段呈现出来,先让学生读文段,再重点指导生字词。这种做法,如果操作得好,我觉得挺有意思也有效果的。首先,生字词教学不再孤立,字词有了一定的语境,不再抽象,也不再枯燥,学生读通了句子,也读准了字词。其次,文段内容与课文有联系,也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感知。但要注意的是文段一定要简短,最好生动、有趣。这次教《颐和园》的生字词,我也想不出什么好的教法。刚好张老师向我介绍了“词块教学”,我觉得挺有意思,很想尝试一下。可惜的是当时我没有领悟到位,在教学时犯了一个本末倒置的错误。

“词块教学”的目标应该还是教生字词,它也可以和课文的内容联系起来。我在教学时,没有意识到我的目标是教生字词,给了学生过多的限制,并且极力把学生引向课文,而忽视了字词教学。如在让学生想象描写景物的词语时,我引导学生逐个进行想象,违背了自由联想的初衷,但学生还是挺乐意去想象的。在列出课文中表示景点的词语让学生去发现时,学生刚说出是表示课文中景点的词语时,我就觉得满意了,没有重视生字词的指导。接下来是“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什么?可以用上述的词语描述”,在这一环节中,其实我也不是很清楚到底希望学生讲些什么,讲到哪个程度上才能达到要求。在提问第一个学生时,她就已经说出了课文主要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然后,我引导她说得具体些,她就说出了一些景点的名称。在提问第二个学生时,我提示说出景点的特点,学生就回答“神清气爽的昆明湖、金碧辉煌的排云殿等”,变成了一些短语的堆砌。因此,由于我的目标不明确,在这个过程中比较零散,没有连城一体。如果我能按照“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写了哪些景点——这些景点有什么特点”,把三个层次串连起来,可能效果会更好。

(二) 小组合作学习

这次的小组合作的初衷是非常好的,我定了比较明确的学习任务,但在操作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

在小组合作画旅游路线时,学生的表现还令我满意。但后来听课的一位实习老师问我:“要不要先帮学生梳理好路线了,在让他们画图?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难。”我一听也有道理,有时候我们把一项任务布置给学生,还要考虑怎样才能让他们更好地完成。

小组合作的第二项任务是选一处喜欢的景点,围绕发的学习任务单进行学习、交流。在合作前,我一下子把学习任务和汇报方式都布置给学生,使得很多小组都忽略了学习任务,光顾着汇报方式,我应该把这两项内容分开呈现。记得在教学《巨人的花园》时,我也犯过同样的错误,在要求学生读课文的同时出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支架,结果学生光顾着概括主要内容而忽略了读课文。同时在汇报的过程中,我也没能坚持引导学生围绕学习任务这个中心进行汇报。如在第一小组汇报是,我有意识强调了学习任务,第二个小组汇报时就提到了学习任务,但是把描写方法说错了,如果当时我能够说:“虽然他们小组讲错了学习方法,但他们能够围绕学习任务进行学习,做得很好。”这样,接下来的小组也会重视围绕学习任务进行汇报。但从第三个小组汇报时,我自己也淡化了学习任务的要求,导致了学生的汇报没有明确的目标,也就是说小组内的学习任务没有完成。

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景点用喜欢的方式汇报出现的问题是万一学生都喜欢同一个景点同一种汇报方式时怎么办?这次的小组合作学习就遇上了这个问题。学生们都喜欢长廊和十七孔桥,都喜欢用表演的方式汇报。但是我没能灵活应变,导致了整篇课文的学习任务没能完成。其实有几种应变的方法:一是合作前了解学生的选择并进行引导;二是合作过程中老师引讲学生没有选到的内容或者在前面的学习的基础上让小组再挑战新的`内容。由此可见,教学预设和教学应变十分重要。同时,我没有把学习任务的内容相应地板书,也导致了学习任务的不明显化,这也是一个失误。

这一次课又留下了很多的遗憾,但我也收获了很多。总的来说,这次课我给了学生学习的空间,他们也很愉快地度过了两节课。下课时,当我看到学生面带微笑地大声说“谢谢老师”时,我从内心感到高兴。

这一次课我还是存在语言不清晰、不流畅的问题,这个我知道可以改。但关于对学生引得太多的问题,我有意识到,但一直都不是很清楚“我到底引在哪里?怎样才算不引?不引又该怎么办?”记得曾看过一位教数学的师兄的实习总结,他也说过他的指导老师说他的教学不是很清晰,他一直都想不明白。后来经过不断的思考,他终于明白了他追求的是数学的广泛联系性,而不是他的指导老师所追求的层次性。也许某一天我也会突然明白我的问题。

颐和园教学反思2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

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并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这种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也是我要达到的一个教学目标。我主要围绕以下思路展开教学: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感受风景美。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谈一谈自己最喜欢的景是哪里,并说一说理由;在互动交流中,我相机出示有关图片、课件,把语言文字形象化,用图画和语言把学生带入美的情境。

二、细读课文,探索文路,体会结构美。本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在教学时,我围绕“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这个问题,先引导学生勾画出表示地点转换的'语句,然后再组织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这就是按地点转换记叙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抓住“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等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们介绍这次游览的路线,让学生将作者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从读学写,为完成课后安排的小练笔引路。

三、研读语句,品味语言美。我先让学生选取自己最喜欢的景点好好读,勾画句子品味。目的是让他们潜心读书,真正地走进课文中。并在重点词句上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体会到,长廊、佛香阁、昆明湖等景物各有特点,作者描写的方法也不同。

在感知了颐和园的美之后,课下我让学生写一篇导游词——《游戚城公园》,以此来达到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颐和园教学反思3

一、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 ……此处隐藏8713个字……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一节课学生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中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学得轻松而愉快,游览了颐和园的美景。

颐和园教学反思12

作为新教师,这是我第一次进行校际交流授课,在进行教学设计和试课的过程,我得到了同组教师给予的很大的帮助,教学设计和学习卡也是改了又改,我也得到了锻炼,感觉自身成长了很多。感谢教研组给我这次历练的机会,我会更加努力,加快自己成长的步伐。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层次清楚,移步换景、首尾呼应,其写作方法非常值得学生们学习。为了能让学生欣赏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能发现作者的观察顺序,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并尝试按游览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列出写作提纲。我设计了以下几个个教学环节:

1、回顾游览顺序

2、细读文本,学习写法

3、总结梳理

4、拓展运用

其中在第二环节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学习卡”进行教学,详细讲解第二自然段,3、4、5自然段学生借助学习卡小组进行交流汇报。

不足之处:1、学生读的机会太少。

本节课的教学结束后,我意识到学生读的机会太少了。就像教研时所说,“语文味”不浓。

2、评价语言不够到位。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应准确而又得体,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作出不同的.评价。在教学时,我有些时候未能就学生的答案,进行一个准确而又得体的评价,这一方面还有待提高。

同时,这次校级教研我也认真听了其他两位教师的授课,从她们的教学中我也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尤其是袁宝坤老师的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引导学生反复研读文本中,采用了多种手段,从而自然而然的让学生很好的感悟了文本。

我会继续努力。

颐和园教学反思13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课前,我就布置学生通过网络浏览查阅有关颐和园的'资料,同学们不仅查阅了资料,还打印了一些图片,这充分调动了学生全员参与和学习的积极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一节课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创设一种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接近实际的仿真情境中学习,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对知识的运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国际互联网,搜索查寻颐和园的相关资料,利用Internet中的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教学信息,扩大学生知识面。学生通过在颐和园的网站上查阅、收集颐和园各景点的相关资料,制作电子简报来理解课文内容。课上,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合作学习交流,同学们的参与度很高,把在网站上复制有典型意义的图片,摘抄描写优美的文字,通过小组内的协作交流,将收集到的资料整合在一起,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派代表交流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通过分小组自主、协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颐和园教学反思14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也是我要达到的一个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的教学,先由我来讲描写长廊的那部分内容,我先请同学们轻声读,用简单的一两个词来概括它的特点,然后再次默读,把描写长和美的句子勾划出来,并作批注,把自己的理解、感受写下来。最后指导感情朗读,并体会作者的`写法。在这一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会了自己找句子,体会句子并概括出特点来。所以在接下来学生自主学习“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等内容时,学生很快的找到了它们的特点,并能体会出句子的含义。

这篇课文还有一个教学目的就是要渗透作者的写作方法,感到遗憾的是这个目标完成的不够好。一个是因为时间的原因,主要还是我在写作方法的引导上还不够。我想学生并没有真正的懂得作者这样写的好处,作者写每个景点的方法。这是我以后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通过这节课使我懂得教案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预设,在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不可预料的情况,教师必须根据这些情况进行调整自己的教学,这叫课堂的生成性。好的教师不仅仅是将教案设计得很漂亮,他还会注意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效果。

颐和园教学反思15

通过教研组上《颐和园》这一课,我感觉自己在教学中有所进步,有所得益,也引起了许多思考。语文阅读教学重在朗读,在朗读中才能让学生知道北京的颐和园景色优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成功之处】

一、制作媒体,轻松获取知识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课文介绍的景物较多,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让学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在做课前准备时,我搜集了颐和园许多相关资料,如图片、对颐和园的文字介绍等,制作了重点段落的幻灯片,利用超链接,当学生说到哪个景点教师就可以自动的切换到那里,在课堂中我始终围绕着主线:“你喜欢颐和园的哪个景点,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这个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使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拓展延伸学习,升华民族情感 在课后留下了扩展余地,能有效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因此,在课文学习结束时,我用激情的语言提醒学生到网上去搜索中国还有哪些名胜古迹,从国内到国外延伸,去查找更多的古典建筑艺术,再进行交流,这样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另外,本课的写作很有特点,在学生知道本课是按照地点的转移,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顶──昆明湖旁,学习它的写法,尝试着写游学校、游古华园等,结合本单元的作文──写游记,不断地渗透写作思路,提高写作能力。

【不足之处】 读的太少,光为了分析课文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然而我只抓住了重点语句读,忽视了段落间的读,只是在分析好每段后对文本进行了重组,利用师生合作读来再次进入文本,虽然做到了整体感知到局部重点朗读再到师引读再次整体读,但总的来说还很不到位,离语文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还有一段距离。只因讲得太细,而时间分配不均精读没有时间,只是粗读,今后逐步改正。

《颐和园教学反思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