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读书笔记

时间:2024-04-25 14:50:10
弟子规读书笔记

弟子规读书笔记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何不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下呢?现在你是否对读书笔记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弟子规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弟子规读书笔记1

弟子规,圣人训。目的是引导我们走正路,向古人先贤们学习,以儒家思想指导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这句话出自《弟子规》“入则孝”篇。我理解的意思是父母喜好的东西,做儿女的应该去尽力去准备,父母厌恶的东西,要谨慎恭顺地去除。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使身体轻易受到损伤,以免让父母忧虑心痛。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品德修养,不可作出伤风败德、有辱家风的事情,否则会使父母感到蒙受耻辱。

孔子曾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孝之始也。”作为子女,爱惜身体是必须做到的。只有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才有资格谈孝敬,才有资格报效祖国,也是我们父母希望看到的。保护好自己的身体,才是孝敬父母的开始。可是现在经常出现许多因压力过大、失恋或者遭遇不顺而去自残甚至以各种方式去自杀的人,像这样毁坏身体,毁坏生命的人,痛苦的不只是自己,更痛苦的是父母。这种自私、愚蠢且不负责任的行为无疑是对父母心灵的戕害。何谈孝顺?

无论是对父母,还是长辈都要去孝敬和敬重,他们所喜欢的去满足,不喜欢的恭顺的去除,这也是理所应当的。他们会讨厌我们身上的坏习惯、坏作风。如果不断地改正完善自己,父母也会高兴,这就是孝的一种方式。可是,我们真正了解父母吗?父母喜欢的是什么呢?做什么事情能让他们高兴呢?他们担心什么呢?如果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必须要去深入了解父母,一天一天地关怀与陪伴,就会看到父母的笑脸。

总而言之,“孝”首先要是自己健康,变得优秀。而当我们离开学校,到外面的世界去努力打拼时,如果觉得辛苦和委屈,请不要害怕与退缩,因为我们的身后,总有父母用双手托着我们,不让我们受伤。似乎从小时候就是这样,父母总会包容我们的幼稚,体谅我们的无力,照顾我们的弱小。所以当我们长大后,请呵护照顾他们,多一些耐心和温柔陪伴他们,就像当年他们呵护我们一样。

弟子规读书笔记2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泛爱众”字面解释很简单,就是要广泛地关爱大众,关爱众生。虽然短短三个字,要想做到实在不容易。在当今社会,能够广泛爱大众的人,必须是品行一流的人,而这样的人,一定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这种广泛爱众生的人,必须具有宽阔的胸襟和远大抱负。而爱大众的基础,一定是能具足孝道的人,没有孝心的根基,“爱众”就是幌子,就变得流于表面。孝亲是爱众的基础,它们又是一体的。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能够对自己的老人关怀到极致,才能把博爱的力量传递出去,传递给身边更多的老人。同样,能够对孩子关心,继而辐射天下所有的孩子,这种爱的宽泛性才能建立起来。

在我的印象里,最有影响力的是我敬仰的周总理,记得以前看过一个回忆周总理的访谈记录片,片中那些朴实的农民,当记者一提到“周总理”的名字,就会潸然泪下,甚至痛哭流涕。时隔周总理去世三十多年后的人们,能够在提到名字就会当场痛哭的场景,我还是第一次看到。都说时间能抚平一切,而受到无尽恩泽的百姓们,还会因为伟人的名字而动容的,实在闻所未闻。他的感染力,在那个时代,早已渗透到人民血液中,成了人们割舍不去的记忆。记得周总理年少时就曾发下读书立志的大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里饱含了周总理的家国情怀,那种悲天悯人的胸襟,虚怀若谷的品德,是他成就大业的基础,也是他一生做人、做事的真实写照。

“亲仁”字面解释就是亲近、依止道德高尚的老师,善知识,乃至仁人志士,君子,圣贤,高僧大德等。这个“仁”字蕴意很深。中国文化“仁”是一个核心思想。但应声明,仁学不仅仅是儒家的专利,比如中医学,在古代都叫“岐黄、杏林”等,其实中医是针对西医的叫法。“岐黄“这个词我没有进行考证,但我觉得它的渊源很可能出自于《黄帝内经》,因为《黄帝内经》中的“皇帝”与“岐伯”曾针对养生与修道,做过深层次对话,或许出于无限尊仰,后世就把医之道说成“岐黄”之术,也因为“皇帝”问道,乃开后世爱民先河,也体现了医学“仁”的思想。还有“杏林”,这个词背后也有一个生动的故事,传说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叫“董奉”的医生,他常年为人治病不计报酬,只要求为人治病,若重病被治好,家属需在其后山上种植五棵杏树,若病轻被治好只需要种一棵,这样十几年后,后山上已种植了漫山遍野的杏树,暖风习习,疏影摇曳,煞是好看。“杏林”从此成了医家的代称。可见,医道的宗旨是救死扶伤,广行善道的。而医术称为“仁”术,还可从字里行间中流露出些许端倪。左边一个“单人”,右边是“二”,其实,“二”为阴阳分判,天地分形的相状。加之人立其中,所以医家的仁学仁术,也是概括了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反过来看,孔子以“仁”作为道德理想的、最高境界的标准,是有其深远意义的。而我们要亲仁,就是亲近最高的道德,亲近最有品德的人,乃至亲近古圣先贤留下的最渊博宝贵的经典。

“有余力,则学文,”是指在其品行方面做得很好,尚有多余精力,可以学习文化。这里的文化,在过去儒学体系,应该是学问和技艺,《周礼》中讲到六艺,分别是: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书法)、数(计算)。当然,这还主要指儒家学问。其实从其他体系探讨学问的话,可以升华更多复杂知识。尤其是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科学领域,越来越多的学科,分工比过去不知细致多少倍了,所以这个“学文”,在今天看来,也可以演变成庞大的技术知识。从总叙来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现象,就是老祖宗的文化有个先后次序的问题,就是说把重要的放在最前面,以此类推,最后面的,是抉择中可以先放下的。而通观总叙,我们发现“余力学文”是最后一个陈述的,也就是说,古人和现代人对怎样做人做事做学问,是有不同理解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几乎沿袭近代西方教育的理路模式,也就是说,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恰体现在这个关窍上,中国古代教育一直把德育教育放在最重要的地方,而现如今,才华、技艺的展现更占重头戏。现行教育中,专才的培养力度远远超过德育的培养。这是我国不能回避的一个现状。看看那些分数决定一切的教育模式,我常思索,这和市面上卖罐头的批量生产何其相似。人才在批量生产,批量加工,批量分流,批量包装,批量销售,感觉只有这样,中国才可成高才生的生产国。可是试问,中国出过多少诺贝尔奖?中国近现代出过几个真正的思想家,几个大哲?中国的思想源动力在哪里?在思考这个过程中,我突然认识到,“德才兼备”,和“才德兼备”是有很大区别的,虽然一个字眼的调整,却让人们在教育方向的重心上,转了一百八十度的弯,中国为什么罕见大思想家,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思想家需要品德给养,需要修心,需要察照,需要内 ……此处隐藏6425个字……守候,只为子女成材。我学了“入则孝”以后,心里面要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顾到父母。如果我们能以这样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这就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为先,一个对父母都不孝顺的人,如果说他能够干成大事业,那也许是一种巧合;一个不懂得礼节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跌撞撞行走,最后付出的代价也是很大的。

弟子规读书笔记11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读了《弟子规》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一句。

妈妈给我讲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呼唤时,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答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要推辞偷懒。妈妈问我:“你能做得到吗?”我听后深感内疚。平时只要爸爸妈妈叫我,我都会假装没听见,只顾玩我的。妈妈要我去做事,我会毫不犹豫地说让爸爸去做。爸爸说让我去做事我会说我又不是你的仆人。

读了《弟子规》,让我明白了自己以前是那么不懂事,要听爸爸妈妈的话,不要让爸爸妈妈伤心,做一个勤劳懂事的好孩子。这也是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表现。

弟子规读书笔记12

《弟子规》的主要内容是讲一个人从小开始,就要学习孝顺父母、和兄弟姐妹友爱,要讲信用等等。其中,做子女的要孝敬父母这一部分对我的教育最大。回想起来,我在一些事情做得很不好。比如有一回,妈妈叫我扫地,我很不耐烦地回答:“哦哦—”,照样上网聊天,直到妈妈生气了,我才不情愿地去扫地,嘴巴还嘟嗦着:“扫就扫嘛,急什么?”事后,爸爸妈妈教训我时,我还顶嘴。除此之外,我还经常不体谅父母的难处,不体谅父母的苦心。父母做好的菜,我总是嫌这个菜不合口味,那个菜天天吃吃腻了。弄得父母很无奈……

对比起夏天为父亲扇床,冬天为父母暖被窝的黄秀,真是有天壤之别。

现在我明白了,做人也有许多规则,而孝敬父母是最基本的道理。我决心不再让父母瞎操心,向黄秀学习,做个孝顺父母的好孩子。

我读过许多书,其中我觉得最有教育意义的是《弟子规》这本书。

弟子规读书笔记13

俗话说的好,国有国规,家有家规,而今日我要讲的则是《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分为五各部分,分别是弟子在出家、出外、待人、接待和学习上应当恪守的守则规范。后由清朝贾存仁改编,改名《弟子规》

下头,我来说说《弟子规》中几个典型的守则。

事虽小,勿擅为;物虽小,勿私藏。这句话的意思是:事情虽小,但也不能善意妄为;物品虽小,但也不能私拿私藏。这句话让我联想到另一句话——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这两句话都告诉我一个同样的道理:千万不能以为事情很小,而能够随意妄为,积少成多,事情越做越大,终有一天,会变成无恶不作的坏人。

亲爱我,孝方难;亲恶我,孝方贤。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亲人疼爱自我,那么敬孝是很容易的;但如果亲人厌恶、厌恶自我,自我仍能尽孝道,那才是真正的孝。事实的确如此,如果要你去接触一个对你好的人,那是很容易的;但如果要你去接触一个对你很不好的人,那是很难的。父母养育了我们这么多年,恩情无以为报,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就应当尽子女应尽的孝道,就算父母再怎样难伺候,我们也要加倍孝顺他们。

《弟子规》虽然是一部古人用来要求自我言行的守则规范,但在现代社会,我们仍应遵守这些古训,古人的守则规范,不要以为事小而能够擅为,也不要应为父母的脾气而不忠孝道,比起古人,我们更应当以《弟子规》来规范自我的一言一行。

弟子规读书笔记14

学校给每一个学生发了一本国学经典的书,其中有一部分的内容是《弟子规》。于是我做完作业有时间时就会和妈妈坐在沙发上一起读,妈妈还为我解说意思呢!妈妈常说,学习《弟子规》对我们很有帮助,它教育了我们在生活上、学习上很多做人的道理。

今天晚上,妈妈和我又在大声地念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妈妈解说道:“父母亲叫你的时候,要立刻答应,不能迟缓;父母亲让你做事的时候,要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懒。对父母的教诲,要恭敬地聆听;对父母的责备,要顺从地接受。”听到这里,我低下了头,因为我想起我平时也真的做得不对。有时我做作业或者学习不够认真,父母会说我几句,可是我不但不虚心接受父母的教导,而且还觉得父母好啰嗦好烦,乱发脾气。现在我看着手里的《弟子规》,暗暗下定了决心:以后一定要听从父母的教导,还要虚心的接受父母的批评。例如:妈妈经常说我的东西乱放,书桌上摆满了学习用品、玩具,每次都是她帮忙收拾。以后我要用《弟子规》中还提到的“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来警惕自己,每次做完作业我一定自觉地把学习用品和玩具放好,不再让妈妈为我操劳。

《弟子规》中有许多道理值得我学习,这真是一本让我百看不厌的好书,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必须在幼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弟子规》中要求我们首先要端正自身的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礼、仁等。其次教会了我许多好的学习方法,不仅仅要认真学习,还要学以致用,这样才能真正地读懂好书,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弟子规读书笔记15

为什么它能使我百读不厌呢?是它,教会我如何尊重别人———要孝顺父母;是它,帮我找到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要守信;是它,让我学会了生活方方面面注意的问题———要仔细。记得第一次打开《弟子规》,我便被“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惊呆了,原来我国古代早已把这种行为作为第一规范了,可是有几个人能做到呢?我也一样,之前妈妈叫我,我经常不回应。

妈妈叫我干活,我也经常不理不睬。从看到这句话后,我就彻底改掉了这个坏毛病,妈妈很高兴,别人也夸我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继续往后翻,“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现在大多数家庭和我一样只有一个孩子,平常自己总是独霸一方。一旦放假,问题就来了,我和表哥无论大小事务互不相让,吵架、打架变成了家常便饭,妈妈、爸爸对此头痛不已,读了这句话我才懂得我们两人“兄道敌,妹道凶,兄妹争”就是不孝的表现啊。是啊,我俩吵架、打架的时候,妈妈、爸爸都不得不停下手上的活来劝架,这不是给大人添麻烦吗?从此我就尽量克制自己了。比如前几天姐姐骂我很难听的话,我本来准备马上回击,可还是忍住了。

事后我跟姐姐讲她说的不对,他也向我道了歉,避免了一次吵架。“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这条读书学习的方法正切中我的要害,我读书时眼在书上,嘴也在念,可心经常飞到九霄云外。自从读了这句话,我就开始在学习时不左顾右盼,心不在焉,而是专心致志地学习,读书,写字、上课认真听讲。

就是因为这样我的学习效率才大大提高,以前做作业总是需要半天甚至还得熬夜,现在只要不到1个小时就够了,剩余的时间我就可以巩固今天学的知识了。《弟子规》教会我的东西太多了,每当我读起它,就会想起卫老师课堂上讲过的话“现在很多家长望子成龙,结果孩子们成了龙,却没有成人。”既不孝顺,也不与他人好好相处。我相信,我读了《弟子规》,肯定在成人成才的过程中找到了一条捷径。

我同样相信,每个读《弟子规》的孩子,都能成人成才、国家的栋梁。

《弟子规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