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1
前段时间刚从喜马拉雅听完了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很长时间霸占书店显著位置的热书。王阳明这个名字最早就是在初中政治书和历史书见到过,那时的概念他就是唯心主义的代名词,没想到有一天居然会在这个唯物主义至上的社会里摆在书店最显眼的位置,所以不得不读一下。
全书大致就是分了两部分,一大部分是讲述了王阳明的事迹,而最后一小部分回头介绍了他的学术观点。
听完播音略带伤感的声音讲完他生平时,是有些难过的,王阳明辉煌一生,两次平定匪患,一次平定叛乱,龙场悟道创立心学,门徒遍布天下,却终落得客死异乡,且有功不奖反被罚的下场,虽几十年后被平反重新获封,但于他来说已是无用。我相信大多数人看完也会是同样的感觉,肯定作者也是这感觉,所以才会把读者带入。但王阳明本人或许不这么认为,他早年熟读儒学,佛学,道学,直至龙场悟道创立心学,追求致良知,知行合一,其实他早就没有了功利之心,他只追求做的能对的起自己的心,这也是他心学的核心内容。
他心学的观点是良知至上,即人的`思想才是世间唯一的存在,所以人要跟随自己的心来行事。有个典型的例子,例如他讲天高地厚,如果没有人去看去感受,还会有天高地厚这个概念吗,对一个死人来讲,就不会有天高地厚这个概念了。再如他对学生讲,假若面对一件需要用生命来捍卫良知的事,你就该无畏生命的付出。他本人就做了很好的诠释,如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明知道身体承受不了远征的劳累,但他义无反顾接受任命,离家到广西平定匪患,最终还是落了个客死异乡,但他的任务已经胜利完成。
但王阳明的心学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注定只能被少数人掌握,因为他太注重跟随心走了,如果一个人的心智不全,甚至心术不正,那么他跟随心走的必定是一条错误的道路,而只有心智成熟的人才有能力有机会跟随自己的心走出一条正确的道路。所以王阳明的心学盛行的时间注定长不了,而朱熹的理学虽然刻板一点,但格物致知更像是现在的唯物主义,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更容易掌握,所以最终还是朱熹的理学更胜一筹。
王阳明心学的诞生并不是偶然,这其实也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王阳明自幼便聪慧异常,早早读完各家经典,同时对军事也有异常的天赋,经常和小伙伴们玩排兵布阵,而对佛教、道教文化他也是颇有造诣,所以后面的剿匪、平叛乃至龙场悟道都和他的这些积累分不开。但他本人似乎走入一个误区,他创立心学后否定了其他一切学问。殊不知天下没有完美的东西,每种学问都有其优劣,心学其实是吸取了其他各家学问所长而成,其本身也不是完美的。
心学讲究知行合一,要求所学一定要在实践中验证,这一点很好,有利于社会进步,所以这也是现在很推崇他的原因。而他后来很看不起佛教和道教,认为不作为,其实也是不对的,他能有后来的成就,其实不光有儒家的功劳,也有佛家和道家的功劳。道家讲究遵循自然,阴阳调和。佛家讲究众生平等,看破虚妄。道家的格局其实很大,佛家的理论也很智慧,关键学偏了就容易走偏了。大多数人提起道家和佛家就是迷信,那是因为只看到了表面的烧香拜佛,而没有真正理解人家的道理。其实中医便是道家的东西,我估计大多数人不知道。而道家源于易经,这可能很多人知道,但很多人不知道是儒家也是源于易经,韦编三绝这个词就是说孔子读易经,把牛皮绳都翻断了,最终从易经中获得了大量的智慧创立了儒家学说。所以其实道和儒本是同宗没有谁对谁错一说,不同的只是看它们的人的角度。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2
本次读书给了我不一样的感受,感觉这书里有种力量。或许有人会说又是本鸡汤。我负责的告诉你绝不是鸡汤。这种力量是与生俱来的。通过阅读本书,把藏在身体深处的力量挖掘出来。这种力量叫做“致良知”。
它类似于心理学。心理学会告诉我们很多原理。但很少教我们方法怎么运用。而阳明心学确能简单易懂的理解去践行,确实佩服这位古人留下来的智慧。
阳明先生说“致良知”是终极目标。是我们的指路明灯,光明良知才能强大自己,持续不断的光明良知,才能成大事。看起来非常简单,实际却没那么简单,深挖隐晦的智慧才是不断探索的价值。
光明良知有两种简单的方法,第一静坐,第二事上练。
静坐并不是佛家的苦禅啥也不想。而是让自己静下来感受自己的良知。整理自己的思想。通过独立安静的思考把蒙蔽良知的东西清理出去。
关于“事上练”我们每天都可以实行。对待生活和工作,事事都可以从良知来判断是非,并管理好自己,时时刻刻的光明自己的良知。
理学讲存天理去人欲,阳明先生重新解读,人人平等,没有条条框框,良知与生俱来,良知也容易被私欲所蒙蔽。人只要没有私欲,自然能成为圣人或领袖。伟大主席“毛泽东”不就是这样的吗?至少我在电视剧里就是这样的。
前几天我看了一个电视节目《对白》。当代的华人神探李昌钰讲了他自己的故事。对我印象比较深的不是他,而是她的母亲。他的母亲真的很伟大,做到了知行合一。养育了一群子女,学历都非常的高,都非常的出色。李昌钰的成长和人生的`道路基本也是他的母亲给他指明的。他的母亲就是一个良知光明的人,私欲极低的人,一个教会儿女“致良知”的人。真心的尊重这位德高望重的老母亲。
对于李昌钰本人,也是我学习的榜样。每天工作16小时,吃饭都怕浪费时间。就是这种勤奋成就了他。他也能做到知行合一。他有自己的目标。他知道这个目标自己怎样做可以达到,并长期努力坚持付出。最终成了华人神探,现实生活中的福尔摩斯。
说到这里,我一直说别人的故事,我也来讲讲自己的体会和事上练。自从理解了良知的力量,简单的理解了阳明先生致良知。认为自己良知也被蒙上了一层较厚的灰尘和污渍。上至孝,中至信,下至公共社会。自己的私心太强。很多事情现在想想有些脸红,很多行为不够光明。
比如对父母的孝,一直觉得自己非常有孝心,但做的很少,知行不一。前几年觉得自己对朋友以真心相待,这几年反而没有了,利益心太重,还是私欲太重。自己也会学着占便宜了。社会公共事业的参与感没那么强,总觉得跟自己没啥关系,或者自己等着结果直接受益就好了,还笑别人费力不讨好。等等……。我的良知被社会的习气所蒙蔽了。
通过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我也初步了解“良知”的力量。一个人做到无私自然无畏。无私无畏不是说不作为。你做的事情只要符合良知,你的心中就没有任何恐惧。比如革命先烈,他们就是心中的无私所以伟大。比如我们看到美女会不好意思对视。说白了还是心理有私欲。比如我们看到我们的上司和老板,有时不敢面对也是心理的私欲在作祟。只有去除这些私意,坦然面对,才能真正发挥自己强大本身的力量。